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倒影丨青島老漁民變身記

2024-12-03 20:33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17292) 掃描到手機

在瑯琊鎮龍灣海域,有一片“海底草原”,是這片海灣底棲生物的棲息地。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張沛東教授帶隊,采用最新引進的專業設備對這片區域進行生態勘測發現,這里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僅次于唐島灣的第二大海草床!“通過探測海草床可以窺見這片灣區的生態家底。”張沛東教授說。在這筆豐厚家底背后,藏著一個老漁民“身兼數職”數十年海上堅守的故事。

“藍灣衛士”守護一片海

12月1日下午3時,西海岸新區瑯琊鎮西楊家洼村漁港碼頭,海風輕拂,數十艘漁船在岸邊輕輕搖曳。數位剛剛返港的漁民正忙于收網作業。

碼頭一側堆積著大量廢棄漁網,這些便是漁民們回收的“幽靈漁網”。瑯琊鎮劉家崖下村的劉樹杰,現年53歲,擁有逾30年的出海捕魚經驗,并擔任公益帶頭人。在他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漁民在出海捕魚時,將捕獲的“幽靈漁網”帶回岸上,以防這些曾承載豐收希望的漁網轉變為破壞海洋生態平衡的工具。

自20歲起,劉樹杰便跟隨父輩出海捕魚,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并見證了海洋生態的演變。他逐漸認識到保護海洋生態的重要性,不再單純關注漁獲量,而是致力于探索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之道。基于此,五年前,劉樹杰發起成立了“青島西海岸新區藍灣生態環境公益服務中心”,成為國內首家完全由漁民組成的本土海洋保護公益組織。

海草床作為底棲生物的主要棲息地,青島近海超過80%的海草床已遭受退化,現存的小面積零星分布的海草床已成為海底稀缺資源。去年,劉樹杰在岸邊巡邏時偶遇幾棵海草,遂展開長達80余公里的海岸線尋訪,最終在一次夜晚退潮后的實地探訪中,發現了龍灣海灘“海底森林”的跡象。

自此,該海域成為劉樹杰的重點保護區域。退潮時,海草床邊緣區域會裸露,不當的趕海方式會對海草床造成不利影響。為此,他積極組織科普宣講活動,引導社區居民和游客進行友好趕海,并帶領由漁嫂、漁民志愿者組成的“藍星衛士E守護”海岸環境巡護小分隊展開巡護工作。在巡護過程中,若發現漁民使用有害漁具,他會立即予以制止。

“11月份潛水員下潛勘測時發現,部分海草種子被割。”今年,劉樹杰定期組織潛水員對該區域的海下生態進行勘測。盡管種子被盜割令他感到無奈,但海草床新生大量幼苗,表明整個生態系統已進入良性循環狀態。“近年來,西海岸新區堅持生態養海,大力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水質逐漸改善,也為海草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劉樹杰也為這些年自己的努力欣慰不已。

目前,劉樹杰正與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共同啟動一項海草床保護項目,旨在吸引多方力量參與,攜手共建這片日益繁茂的海底森林。

老船長變身 “海馬爸爸”

碼頭臨街拐角處,有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這是國內第一塊海馬保育牌照。”劉樹杰指著房門外墻掛著“中國海馬保育網絡青島站”招牌難掩自豪。

海馬是海洋環境是否健康的指示物種。2015年的夏天,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張雄教授在沿海調查海馬保育時認識了劉樹杰,發現瑯琊鎮附近海馬眾多。兩年后,已加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張雄教授策劃了海馬巡護和保育講師訓練營,并邀請劉樹杰參加。雖然學歷最低,但劉樹杰努力學習,最終成功拿到了張雄老師代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海龍科專家組授予的“中國海馬保育講師”和“中國海馬保育巡護隊長”證書,“中國海馬保育網絡青島站”自此誕生,劉樹杰的海馬保育旅旅程由此開啟。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為保育站提供了技術支持,但劉樹杰仍面臨著沒有經費支撐的難題。他招納了14個漁民志愿者,成為保育站首發成員。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通過內部捐贈堅持完成測算瑯琊鎮近海海馬數量,及開展相關的保育培訓宣傳等活動。直至“藍灣生態環境公益服務中心”成立后,得以更加正規地進行海馬保育工作。

“海馬種群的健康存在,是我們漁民永遠的錢袋子,我們沒有理由不保護它們。不僅我們自身要參與保護海馬,還要向周圍的親戚朋友宣傳保護海馬,不捕撈、不吃、不買賣海馬。”工作室內墻面上懸掛著宣傳海馬保護的公告,在過去的5年里,他在這里為300多位漁民進行了護海巡灣培訓,越來越多的漁民參與其中,最初的15人“藍灣衛士”小縱隊擴容到了上百人。

海上巡查時,遇到非法捕撈的漁民,他們上前勸阻也會遭遇質疑!“半干不濕的海馬,至少兩千塊一斤。有人盜捕,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海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誤捕后出售,這些都會受到法律制裁。”劉樹杰還號召參與巡查的志愿者漁民積極傳遞保護海馬的意識。

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去年11月,瑯琊鎮政府為劉樹杰在瑯琊鎮陳家臺后村民委員會二樓提供了一個辦公場所,至此,藍灣衛士的工作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

下午4時,記者隨劉樹杰來到新的辦公點,室內墻面上掛滿了海馬保育的宣傳公告。“日照三艘小船在海馬棲息地拖船作業。”記者在劉樹杰從書柜里拿出的一沓筆記上看到,“這就是我們在海馬棲息地開展的巡護日志。每一天的巡護志愿者,都要按照要求記錄下巡護時發現、發生的事情,以及處置辦法。”劉樹杰告訴記者,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日志作為項目成果,進行提交。

看似簡單的日志,其實是藍灣衛士的數據庫。每到年底,劉樹杰會對日志中的信息進行統計,可以在數據中發現,有多少漁船違規作業,作業船只所在地等信息。發現問題后,他就會針對性地在第二年開展工作,比如針對性地巡查,以及到漁船所在地進行科普宣傳。“經過近幾年的集中保育,這片棲息地現有海馬至少百萬只。”

“土專家”探究漁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們有三個正在審批的項目,都是和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以及高校聯合提報的。”不同于傳統印象中的老漁民形象,帶著眼鏡的劉樹杰,看上去文質彬彬,身上散發著些許學術氣質。在他兩個辦公地點的書櫥里,都陳列著多個項目書,還有很多滿是英文的合同書。

記者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了解到,早在20多年前,劉樹杰就協助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進行過黃金鳀魚資源調查。又先后協助中國海洋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進行董家口近海環境評估、增殖放流效果評估、不同漁網網目選擇性逃逸等一系列海洋保護課題研究。

劉樹杰的事跡也在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今年7月,美國斯坦福大學一行3人來到青島,進行海草床保護宣傳、巡護及面積調查等活動,讓他們驚訝的是,作為以漁民為群體的海洋公益保育組織,走過5年而且后勁十足,原因在哪兒?這種模式是否可以在全國復制?最終,他們將劉樹杰的事跡作為了學術課題探究的成功案例。“每年至少有60萬海洋動物被幽靈漁網困死。這些廢棄的漁網最終會成為微塑料,被端上我們的餐桌。”當下,劉樹杰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已開展運行的三個項目,主要圍繞廢棄漁網回收以及可持續漁業項目。其中,可持續漁業項目是實驗新型的方形網囊漁網,當下通用的菱形網囊漁網,受力后,網囊會鎖死導致大小通捕“一鍋端”,菱形網囊釋放能力強,受力后會不斷張開從而實現捕大放小,“目前正在通過實踐進行數據統計。“海上的試驗,為了避免偶發性,已獲取準確的數據,至少要持續5年。”劉樹杰說,第一期已經做了兩年剛剛完結,目前已進行至第二期實驗,該項目將有效促進海洋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