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30日訊 11月29日,“何以中國·弦歌不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風團走進嘉祥武氏祠。
武氏祠坐落于濟寧市嘉祥縣紙紡鎮武翟山村,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的漢代祠堂與墓地所在,其漢碑、漢畫像石群保存極為完整。漢畫像石畫面從不同角度生動地展現了漢代及以前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場景,被譽為“中國漢代歷史的百科全書”。武氏祠與北京故宮、曲阜三孔、敦煌莫高窟等一同榮列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氏祠的一間展室內,保存著三個“中國之最”。祠內現存的武班碑、無字碑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漢碑,碑文在宋代就有記載;展室內的一對石獅子,是目前中國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雕刻成型的、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石獅子之一;展室內所存放的雙闕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石質建筑之一,也是現存唯一一對保存完整的漢代石質子母闕。
武氏祠中的漢畫像石承載著漢代先民的價值取向。《遠古帝王圖》堪稱我國目前對黃帝、大禹等圣王形象刻畫的開山之作。伏羲女媧手持規與矩,寓意著無規矩不成方圓的質樸哲理。頭戴斗笠、手持耜、身著短布衣的大禹,彰顯出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的崇高品格。畫面末尾的夏桀騎坐于兩名女子身上,其好戰虐民的形象躍然石上,與其他帝王形成強烈反差,仿若無聲的警鐘,警示后人莫要重蹈覆轍。《孔子見老子畫像》中,兩位先圣躬身互拜的場景背后,實則是儒道兩種思想的深度交流與融合。而《荊軻刺秦王圖》《閔子騫御車失棰圖》《鐘離春說齊王》等畫像對古代忠勇義士、孝子、烈女的生動勾勒,精準傳達出漢代忠孝仁義的道德圭臬與價值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武氏祠諸多作品已然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標志性圖案,諸如陜西黃陵縣黃帝陵的黃帝像、聯合國水利館中的大禹塑像、《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伏羲女媧圖像、高校歷史教材中的荊軻刺秦王插圖等,皆源出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