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鲅魚送長輩,民俗里的“孝經”

2016-04-17 08:11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小字體大字體

  



  



  “鲅魚上岸了,給丈人家送鲅魚了嗎”,在島城碰到熟人經常有人這樣問。“鲅魚跳、丈人笑”,春季送幾條鮮活的鲅魚給岳父岳母,是具有濃厚青島地方特色的民俗習慣,一到這時候,青島的女婿們就會忙碌起來。近日,記者走進社區尋找鲅魚孝道故事,傾聽感悟這本鲅魚“孝經”中的孝心。記者探訪調查了解到,鲅魚禮俗內在的孝道文化已經深入到社區中,青島老市民、新市民都在踐行著這一傳統文化,而孩子們也行動起來了。

  ■鏈接

  送鲅魚敬老有什么來頭

  關于送鲅魚敬老的由來,有三個傳說。其中一個大家傳得比較多:很久以前,一個名叫小伍的孩子父母雙亡,被一位善良的大娘收養,因受環境和家庭的熏陶,小伍同樣也老實厚道,大娘就將女兒許配給小伍為妻,小伍為報答老人的恩情,勤奮捕魚勞作,非常孝順。老人突然病倒了想吃鮮魚,雖然是春季,但風很大天氣惡劣,為了滿足老人的心愿,小伍冒著生命危險出海了。家里的女兒則相守著母親呼喚:“娘啊,你一定好好活著呀,小伍一會兒就回來了。”“真難為小伍了,罷了,罷了……”話沒說完老人就咽了氣,而此時小伍拿著條大鮮魚跑了回來。十分悲痛的夫妻二人為了紀念老人,就按照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的“罷了”為這種魚起名為“罷魚”,后延伸為鲅魚。后來人們從中得到關于孝道的啟示,在世時老人想吃的東西一定要讓老人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鲅魚。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很遠的過去,有一青年出海遇到大風浪,久病的父親擔心兒子的安危,病情更加嚴重了,正奄奄一息之時兒子安全歸來且帶回了新鮮鲅魚,老人吃了鲅魚后病就好了。

  此外就是鲅魚聯姻的故事,那時有一男子很窮,好不容易朋友托媒人在鄰村給兒子介紹了一個閨女,但人家嫌窮開始一直不答應這門親事,正巧兒子打魚回來了,便求媒人帶兒子去看望女方老人,帶上了兩條大鲅魚,老人看到魚后很高興,尤其是看到小伙子眉清目秀,高大英俊,且謙謙有禮,滿身力量,便當面答應了親事。當然,人家并不是因為魚,而是看好了人,不過這一故事被當成佳話傳承了下來。

  還有古人對結婚宴席上的用魚很考究,無鱗魚是絕對不能上大席的,其中就包括鲅魚,但自從鲅魚成了紅娘后也可上席了,現在時代變了,鲅魚宴已很常見了。

  ■老市民送鲅魚習慣堅持了44年

  今年68歲的王先生現住李滄區,是沙子口街道西姜人。4月16日,下著小雨,記者看到他正在沙子口大集挑選鲅魚。他告訴記者,自己從結婚起開始給岳父岳母送鲅魚,一到春天就趕早去買,這逐漸成了習慣,堅持到現在已經44年了,老人看到他送的鲅魚非常高興,自己也感覺很幸福。談起送鲅魚的故事他眼睛濕潤了,“我想起了自己已經故去的父母,自己不能在他們膝前盡孝心了。”王先生介紹說,送鲅魚其實并不只是送給岳父家,還要給自家的老人送上一份,讓雙方老人都嘗嘗鮮,“送鲅魚已經不僅是一個禮節,更是一份孝心,已經形成了傳統和文化。”“我送長輩的鲅魚一定會是第一批上岸的當地魚。記得1991年4月12日,沙子口漁港第一批當地產鲅魚上岸,我用了半個多月的工資讓母親和好幾位長輩嘗上了鮮鲅魚,當然也有我的岳父母。”王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家里富裕了,經濟條件也好了,除了給健在的岳母送去新鮮的鲅魚外,他還多買了一些,打算送給對自己有恩的老人,其中一位現年86歲的老人在40多年前幫助過自己,他已為老人送了43年鲅魚,每當看到這些鲅魚,老人激動得手發抖,“還有已經97歲的李老,是我退休后詩歌創作方面的良師益友,現在每年我也去他李滄的家送些鲅魚,李老每次都很高興,邀請我一起嘗鮮呢。”

  王先生向記者介紹,給老人送鲅魚一般都送兩條,以前家里經濟條件都不好,女婿來送鲅魚在村里是非常轟動的事。老人收到鲅魚后,自己不舍得吃,他們一般會留條小的,大的會切成小片,然后讓孩子給左鄰右舍的老人送去嘗嘗,你幾片他幾片,有條件的會放上個雞蛋或一把青菜作為回禮感謝,自己小時候就替家里的老人給鄰居們送過鲅魚片。“現在兩個兒子也已經成家,他們也是每年春天給岳父家送去幾條鲅魚,當然也少不了我的份。”王先生說。

  ■新市民自己住在車庫也不能虧了老人

  老市民對送鲅魚的習俗感悟至深,而新市民也體味著其中的孝道。4月15日,記者在李村大集見到了41歲的郭慶亮。他是海博出租二分公司的一名司機,老家是日照莒縣的,十年前,小夫妻來到青島打拼,已經喜歡上了這里,青島當地春天送鲅魚的孝道故事也深深影響著他,所以當天他在市場花了30多元買了兩條小鲅魚,想讓癱瘓的丈母娘嘗嘗鮮。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送鲅魚是很輕松的一件事,但是對于租住在小車庫里的郭慶亮來說,就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了。

  隨后,記者跟隨郭慶亮來到李滄區河南莊社區南區租住地。記者看到,他的住處是只有15平方米的小車庫,屋里沒有什么像樣的生活用品,有兩張小床和一張破舊的沙發。

  郭慶亮的妻子張梅然告訴記者,母親不知何故突然癱瘓,老家兄弟帶著母親來到青島治病,可是多番檢查也沒法確診,為了便于治療,母親就沒有回去,跟著自己住。

  談起丈夫,張梅然眼里滿是感動。她說,丈夫從來沒有因為老人發過一次脾氣,每天下班后都給老人翻身,平均需要半個小時就翻一次,由于老人飲食、大小便等都不能自理,丈夫主動做飯并端著碗喂老人吃飯,有時候去檢查治療還把老人抱上車,讓醫生都感嘆“這比親兒子還親”。另外,郭慶亮平時還為老人專門買些好咬的水果比如草莓等,這些都是家里一直不舍得買的。

  記者了解到,郭慶亮7歲的兒子樂樂是一個腦癱兒。樂樂出生時還沒發現有什么異常。可過了6個月的孩子,應該會翻身、抬頭了,可是樂樂卻無法動彈。帶著疑惑,夫妻倆抱著孩子去了醫院做檢查,最終確診為腦癱。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兩人實在措手不及,畢竟家里情況本身就不太好,治這個病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花費巨大。郭慶亮做出了把老家的房子賣了給孩子治病的決定,可是巨額的醫療費讓這個家庭難以承受。在賣了房,把能借的親朋好友都借了一遍,欠下近20萬債務以后,郭慶亮再也無法承擔起樂樂的醫療費了,只能中斷治療。因為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現年7歲的樂樂只有一歲孩子的智力,體重也只有30斤左右,生活仍舊無法自理。而為了照顧樂樂,原來做保潔員的郭女士再也沒能出去工作。

  采訪過程中,郭慶亮始終笑著。雖然生活艱辛,但積極參加海博雷鋒車隊的郭慶亮還把孝心和愛心傳遞到了社會上。記者了解到,這么多年來,只要是有殘疾人或者重病的人乘坐他的車,他都是分文不收,有需要幫助的,他從來不會拒絕。

  ■小學生愿意做一只反哺的烏鳥

  俗話說,前有車后有轍,孝道的傳承也是同樣的道理。據了解,嶗山鲅魚禮這一習俗已經被確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弘揚孝道文化,4月15日下午,在嶗山區政府大樓內,嶗山教體局和沙子口鲅魚節組委會主辦的“鲅魚之禮孝道之星”為身邊的孝行點贊主題演講比賽舉行,嶗山區實驗小學四年級六班的李志琪在《做一只反哺的烏鳥》中表示,“有些同學可能會說,我們是小學生,怎么可能成為孝敬父母的模范呢?其實,一只小蟲子,就是烏鳥對媽媽最好的報答;一點一滴的小事,就可以表達我們對父母的孝心。當父母辛勤工作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時,我們可以為他們揉揉腳,捶捶背,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同學們,讓我們做一只反哺的烏鳥吧!從你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的血液中流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嶗山二中2013級海洋教育實驗班的宋雅琳品學兼優,她尊敬師長孝順老人,剛剛榮獲“全國最美中學生”,去年還曾獲得青島市“最美孝心少年”稱號。自小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她,深深體諒母親的辛苦,從不向母親提過多的要求,而是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從小就主動承擔起家務。有一次姥爺不小心摔斷了胳膊,她為了讓姥爺早日康復,主動當起了“小小護理員”,每天給姥爺熬中藥,燉排骨湯,做可口的飯菜,細心照料毫無怨言。據了解,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動由青島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團市委、市婦聯、市老齡辦聯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目的是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倡導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風尚。

  ■社區弘揚

  潛移默化傳播正能量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早在青島這座現代化城市每一個社區中扎根。提起市北區鄭州路居民宋震,所有人都豎起大拇指。宋震是一名公交司機。工作上兢兢業業,在家庭中敬老愛幼,作為女婿,對待岳父岳母如自己的親生父母,利用節假日,開車陪岳父岳母出去旅游,還給他們買衣服、洗衣服,岳父身體不好,宋震常年照顧。當然,忘不了買來鲅魚孝敬老人,老人逢人便說女婿比兒子還親。

  鄭州路社區書記王艷芳告訴記者,孝老敬老是社區建設永恒的主題,此前社區組織了一場“感恩之旅”—— 天上王城二日游。40位母親及其家人乘大巴從青島出發前往沂水“天上王城”景區,其中在“我為媽媽洗洗腳”活動中,子女為母親端上一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為母親洗腳,祛除母親登山之后的疲勞,這讓媽媽們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而在嶗山區中韓街道,按照該區相關政策要求,在全街道各社區積極實施了以“愛德、誠德、孝德、仁德”為主要內容的“四德工程”建設。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該街道49個社區建立了“善行義舉四德榜”,通過大力弘揚道德模范們的感人事跡、表彰和宣傳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將“愛、誠、孝、仁”文化深入傳播到社區居民心中,引導居民多做善行義舉,積極傳播正能量,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典型、爭當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

  ■專家說法

  最重要的是把報恩放心上

  嶗山區實驗小學校長張星認為,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傳承,鲅魚禮已經成為青島的一種禮俗。“為什么它能夠傳承下去呢?我想,大多數岳父母們并不缺一條鲅魚吃,而是因為它傳遞的是一種親情,是一種尊老敬老的風尚。了解本土的孝道傳承,也會激勵和啟發更多的人以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孝道。”

  青島教育局歷史教研員張士方老師告訴記者,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家庭倫理的核心要求,是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孝道在當代中國如何傳承?古代《孝經》中就有“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是人類最為首要的品行。這就告訴人們,盡孝是子女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更是最通俗地告訴了大家要孝順的道理。

  張士方說,其實僅給老人房子住、給錢花并不等于孝,最重要的是要時時把對父母報恩放在心上,“不要說等條件好了才去盡孝,孝不能等待,等你條件好時已經晚了。另外,孝是和諧文化,對于子女來講,孝順就是要求和諧,家庭和諧了,社區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諧。即使因為工作不能陪在父母身邊,不能經常回家看望父母,也可以隨時給父母打個電話問候一聲,這比給老人錢不知要好多少。學校教育、家長身體力行也很重要,給孩子們做出榜樣,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孝道的力量,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去踐行。”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守龍]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625631

分享到

青島微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百度貼吧 人人網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