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時評|膠州新春秧歌會:非遺傳承的生動實踐與文旅融合新契機
半島網2月21日訊(記者 于千千)在華夏大地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膠州秧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風姿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山東膠州地區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歷經數百年歲月洗禮,承載著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民眾的情感記憶。2月12日(正月十五)上午,2025年膠州市新春秧歌會舉行,來自膠州市各鎮(街道)的60支秧歌表演隊伍、1100余名演職人員,輪番登場,奉獻了一場豐盛的文化盛宴。
古韻新姿,春節舞臺上的文化盛宴
春節,向來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歡慶喜樂的重要時刻,也是各類傳統文化集中展示的黃金契機?!斑诉绥I,咚咚鏘!”隨著膠州市三里河街道劉家村鼓樂團帶來的《迎賓鼓樂》響起,秧歌會拉開帷幕。膠州市新春秧歌會由來已久,至今已連續舉辦35年。2025年新春秧歌會以各鎮(街道)和村(社區)及膠州市民廣場、秧歌城廣場為活動陣地,采用主會場展演和基層展演相結合的形式,組織秧歌隊伍和民俗表演隊伍展演,營造“全城歡動,全民共享”的節日氛圍。
膠州秧歌的舞蹈動作堪稱一絕,其核心動作“扭、擺、擰、翻”相互交織,形成了獨特而富有韻律的舞蹈語言。舞者們通過靈活多變的腰肢扭動,展現出如風中楊柳般的婀娜之態;夸張有力的手臂擺動,釋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巧妙細膩的身體擰轉,勾勒出優美的“S”形曲線,盡顯膠州秧歌獨特的體態之美;利落干脆的翻身動作,則為整個表演增添了靈動與灑脫之感。不同角色的舞者在表演中各司其職,又相互呼應?,F場的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與熱鬧的秧歌表演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年味的文化畫卷。
歲月沉淀,非遺傳承的歷史脈絡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扭斷腰”“三道彎”等,相傳起源于清朝民間賣唱形式,后加改進定型,以“男剛女柔、螺旋擺動、三彎九動十八態”的獨特藝術魅力而著稱于世。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融入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歷經代代傳承與發展,逐漸演變成如今集舞蹈、音樂、戲劇、雜技等多種藝術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
在過去,膠州秧歌的傳承主要依賴于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和家族傳承。老一輩的藝人憑借對秧歌的熱愛與執著,將這門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一代。他們在田間地頭、庭院街巷中,耐心地教導著后生們每一個動作、每一段節奏,使得膠州秧歌的火種得以在民間延續。 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現代文化和娛樂方式的沖擊給膠州秧歌的傳承帶來了嚴峻挑戰??旃澴嗟纳罘绞阶屇贻p一代對傳統藝術的關注逐漸減少,傳承人才出現斷層,傳統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現代觀眾日益多樣化的審美需求,導致膠州秧歌的受眾群體逐漸縮小。
面對這些困境,膠州市政府與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來保護和傳承膠州秧歌。2006年,膠州秧歌入選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膠州市被評為“中國秧歌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25年春節,膠州秧歌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非遺晚會》,再次向全國人民展現新時代的秧歌風采。
融合創新,探尋非遺發展新路徑
今年的膠州新春秧歌會,不僅是一次傳統藝術的展示,更是一次對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積極探索。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膠州秧歌積極與現代元素相融合,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膠州秧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膠州地區的文化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與發展,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在未來,我們要積極探索膠州秧歌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之路。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創新膠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夠便捷地欣賞到膠州秧歌的魅力。同時,要將膠州秧歌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開發出更多具有膠州秧歌特色的文化產品,如文創飾品、動漫作品、影視作品等,進一步拓展膠州秧歌的市場空間。
膠州新春秧歌會是一場文化的盛宴,它讓我們看到了非遺傳承的生動實踐和文旅融合的無限可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以膠州秧歌為紐帶,傳承好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讓膠州秧歌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