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瞭望丨青島打造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

2025-01-04 10:19 《瞭望》閱讀 (20878) 掃描到手機

◇走進青島漢纜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其生產車間正在制造著海洋專用電力電纜。通過不斷創新研發,公司攻關了500千伏超高壓海底電力電纜的核心技術,單根電力電纜可滿足30公里長度生產

科研成果的深度轉化,助力海洋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青島市發力構建“4+2+4”海洋產業體系,聚焦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十大產業,塑造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

深海開發是海洋藥物、生物制品、食品等研發的重要方向,這一領域已成為國際競爭高地。在這一賽道中,青島在聚集開發過程中形成梯次產出的態勢,未來有望陸續邁入產業化道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凱?張武岳?王歡

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 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 (FPSO)“海葵一號”在山東青島 完工交付,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 裝備自主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取得 重大突破(2024 年 4 月 26 日攝) 李紫恒攝 / 本刊

在青島萊西市河頭店鎮,青島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養殖車間內,一個個養殖池飼養著澳大利亞“國寶魚”——墨瑞鱈。

“原先國內要吃到這種魚只能進口,現在這條外國魚實現了‘中國產’,主要銷往北上廣深等城市,零售價格每斤60元左右。”該公司總經理劉明說,藍色種業的科研突破,帶動了產業化飛速發展。

大潮涌起,踏浪圖強。青島錨定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將科技創新作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驅動力,在海洋創新資源集聚、涉海產業和成果轉化、未來海洋產業發展等方面持續突破,打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

增強科研創新“軟實力”

近期,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帶領的團隊,成功誘導1萬余尾大西洋鮭偽雄魚,實驗檢測誘導率達到了100%,為自主繁育大西洋鮭魚走出關鍵一步;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通過基因編輯和基因組選擇育種等技術,實現了海洋水產育種新突破……

以海水魚類等為代表的青島藍色種業,持續走在全國海洋科技創新前沿。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松林說,青島海水養殖魚類基因組育種技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為藍色種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藍色種業的持續突破,是青島海洋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縮影。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的背后,得益于高層次人才庫和高水平創新平臺的持續賦能。

位于青島市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科學研究的單位,經過60余年發展,已成為國家海洋腐蝕防護領域的中堅力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鵬說,青島市海洋經濟基礎良好,地理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優勢突出,也是全國海洋腐蝕研究人才的集聚地,發展海洋腐蝕防護產業具有顯著的優勢。

青島市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建立海洋高層次人才庫,加快建設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推進海上綜合試驗場、海洋生態系統智能模擬研究設施等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更好發揮新一代超算、深遠海科考船隊等科研資源作用。

海洋科創資源的快速發展,還得益于體制機制的有效保障。青島市健全海洋科技的體制機制、穩固要素保障,為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撐。

據青島市科技局局長李天傳介紹,青島市實施“海創計劃”,設置海洋科技創新專項,實施海洋高端平臺建設、海洋產業創新引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海洋科技型企業培優、海洋高層次人才引育、海洋國際合作拓展等六大提升工程,努力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培育壯大海洋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此外,青島市正布局一批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的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全球領先的超算大科學裝置,助力透明海洋等大科學計劃實施;建成深遠海科考船隊,累計共享船時超5000天;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創新發展基地“極端海洋全向流場水池”等重大海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在實現海洋技術高水平自立自強方面,青島承擔了重要使命和責任。”包振民說。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數據顯示,青島擁有全國最富集的海洋科創資源,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在此集聚。全市海洋人才總量達37.65萬人,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創力量支撐。

練好成果轉化“硬功夫”

走進青島漢纜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其生產車間正在制造海洋專用電力電纜。通過不斷創新研發,公司攻關了500千伏超高壓海底電力電纜的核心技術,單根電力電纜可滿足30公里長度生產。

該公司工藝技術組長魯明發說,公司自1996年研發生產海底電力電纜以來,相繼為海洋石油開發、島嶼供電及海上風電場提供了兩千余公里的海底電力電纜。

向海圖強,逐夢深藍。青島市以海洋科技創新驅動為核心,通過發揮平臺作用、加大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等方面,深度轉化科研成果,為海洋產業注入新動能。

一方面,積極發揮平臺力量,通過平臺“小支點”成果轉化,撬動海洋經濟發展“大產業”。

自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落地青島藍谷以來,青島藍谷管理局積極構建“平臺+資本+專業化服務”的全方位工作推進機制,在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取得良好成效。

青島藍谷管理局科技創新和投資促進部部長劉玉龍說,中心落地后,藍谷累計完成技術合同1400余項、成交額約34億元。近三年藍谷院所向青島本地企業轉化技術合同數量增長約90%、成交額增長約120%。

另一方面,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加大各級科研經費支持,促進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助力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青島市發展改革委海洋處有關負責人說,青島市發展改革委“十四五”以來積極爭取中央資金8.6億元,加快海洋領域重點項目建設,推薦25個重點涉海項目成功入選省級“海洋強省”重點項目庫。今年1~7月,滾動調度總投資672億元的海洋市級重點項目(投資3億元以上)24個,完成年度投資近58億元。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集中推進總投資2100億元的140個海洋重點項目,持續引進落地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推動海洋產業提質升級。青島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說,市工信局聚焦“建群強鏈”,加快推進船舶與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科研成果的深度轉化,助力海洋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青島市發力構建“4+2+4”海洋產業體系,聚焦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十大產業,塑造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

例如,打造水產種業“青島芯”,加快推動藍色種業產業園區規劃建設;以“深藍”“國信”系列等深遠海養殖裝備為支撐,加大三文魚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開拓推動南極磷蝦全產業鏈發展;著力打造“總部型”海工裝備制造業;壯大海洋新能源產業,加快推動中電建115萬千瓦海上光伏等項目,打造女島海洋新能源制造特色集聚區,等等。

2023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今年上半年,青島海洋產業生產總值達2671.6億元,同比增長7.7%。海洋一、二、三產業均實現穩健增長,分別增長4.8%、8.2%和7.5%。

培育未來產業“領頭雁”

走進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走廊里一塊工作進度牌上,用大字寫著“大干五百天,拿下兩個藥”。實驗室內,研究人員正加速推進相關海洋藥物的研究項目。

海洋中孕育豐富的藥用資源,向海問藥是未來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全球關注領域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說,深海開發是海洋藥物、生物制品、食品等研發的重要方向,這一領域已成為國際競爭高地。這一賽道上,青島在聚集開發過程中形成梯次產出的態勢,未來有望陸續邁入產業化道路。

依托中國海洋大學研發力量,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自2013年創辦以來成果頻出,免疫抗腫瘤海洋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就是其一。

據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副院長李德海介紹,2004年中國海洋大學科研人員就發現來自南極的褐藻里,有一種可以抑制腫瘤的糖類。后來,通過與國外糖免疫學家合作,團隊成員證明其是通過刺激先天免疫來發揮作用。

2022年12月,BG136獲得臨床批件。2023年6月,BG136正式啟動I期臨床試驗且進展順利。目前,I期臨床試驗已基本結束,科研團隊正在總結分析相關數據,為Ⅱ期臨床試驗做準備。

除了BG136外,還有更多研究突破在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里實現。例如,抗乙肝病毒藥物LY102已獲批I期臨床;抗凝血、抗HPV病毒等一類候選新藥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工作,有望陸續申報臨床研究。

記者從青島市工信局了解到,青島相繼建立了以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等為代表的一批創新平臺。2023年青島市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工業增加值49.37億元,同比增長2.6%。

創新平臺和資源的集聚,吸引著更多企業入駐青島,有力推動著海洋生物醫藥等創新資源邁向產業化。

走進青島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正在生產一批海洋科技產品。該公司主要從事海洋新食品與新醫藥原料、功能食品、膳食補充劑的研發與生產經營。

“隨著企業創新力量不斷推進,最新研制出的DHA、魚油等功能性脂質原料得到客戶青睞,公司訂單不斷增多。”青島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周華健說,2018年公司正式投產,年銷售額1000余萬元;2023年銷售額超過1.8億元,近6年時間里公司銷售額實現近10倍遞增。

據青島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青島市已聚集國信制藥、東海藥業、中騰生物、上藥國風、明月海藻等數百家海洋生物醫藥企業,形成了西海岸海洋高新區海洋生物產業園、嶗山海洋生物特色產業園、高新區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等以海洋生物為主導的特色園區。

(《瞭望》2024年第42期 )